ENGLISH | 中文版
  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美媒:东盟发展经济可从欧盟吸取经验教训

添加时间:2019-07-10 15:06:24 来源:新华社 2012年10月30日
  核心提示: 亚洲国家试图进行经济一体化,关于一体化的进度和模式以及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亚洲国家吸取。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讯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21日发表一篇题为《东盟向欧洲寻求经验教训》的文章,摘编如下:
  有10个成员国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准备建立一个经济联盟,欧洲的经验它可以借鉴——有些是正面经验,有些则更具警戒性。
  定于2015年年末启动的东盟经济共同体类似于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市场在50多年前成立时只是一个不大的贸易集团,但现在已经发展壮大到有了27个成员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总和去年达到了近17.6万亿美元。
  人们的想法是,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将促进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稳定,就像在欧洲那样。不过,这意味着将要把文化、政治体制和收入水平完全不同的一些国家硬拉到一起,从相对落后的缅甸到现代金融中心新加坡。缅甸去年的人均GDP约为1325美元,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加坡的人均GDP接近6万美元。
  负责经济与货币事务的欧盟委员奥利·雷恩说,对亚洲来说,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吸收前东欧国家的经验是很有教益的。雷恩最近在一次亚欧会议期间对本报记者说:“就如何做好准备把那些经济体制不大成熟的国家提高到一个使它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地区一体化的新水平而言,亚洲可以学习欧盟东扩进程的经验。”雷恩曾经是负责欧盟扩大事务的委员。
  东盟的目标并不是建立一个货币联盟,欧洲货币联盟已证明是有问题的。然而,困扰着欧元区的问题表明,当建立一个跨国组织时,如果不够细致地想想潜在的隐患,那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对本报记者说,东盟“会认识到你不得不在一体化和共同规则之间保持平衡。如果平衡不好,就会有问题”。
  欧盟是从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诞生的,一开始是一个只有6个成员国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它们认为在贸易和工业问题上进行合作可以促进和平。这些年来,该组织在克服国家间难以消除的仇恨方面证明是非常成功的——这正是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一个原因。在“铁幕”瓦解后,欧盟迅速向东扩张。
  泰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吉滴叻·纳拉侬暗示欧盟冷战后的扩张对东盟来说是比较宝贵的研究范例之一。纳拉侬主持召开了这次在曼谷举行的亚欧财长会议。他说:“我们想尽可能多地了解欧盟的扩张经验,因为亚洲有些较年轻的新经济体刚刚融入了国际社会,还有些国家没有十足成熟的机构——它们可能不仅需要基础设施,而且还需要金融服务方面的其他机构。”
  毫无疑问,就文化、政治气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看,总人口超过6亿的东盟与欧盟完全不同,因此,在欧洲很管用的模式难保在东南亚就一定能成功。东盟2011年GDP超过2万亿美元。
  不过,欧盟经验中的一些普遍原则可能也适用于东盟。IMF副总裁筱原尚之说:“亚洲国家试图进行经济一体化,那么,关于一体化的进度和模式以及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亚洲国家吸取。”
  汇丰银行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弗里德里克·纽曼指出,当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时,建立恰当的制度性和官僚性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东盟或许领先了一步。今年早些时候,当欧元区国家纷纷设法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成员国时,东盟及其合作伙伴国中国、日本和韩国同意把区域应急基金“清迈倡议”的规模增加一倍至2400亿美元。根据目前的合作框架,该基金可以为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或流动性危机的成员国提供支持。
  另外,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已经成立,目的是监控和分析成员国的经济,及早察觉风险,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当然,这些地区性倡议或机构有着其产生的背景——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该地区公共财政状况的不稳定。
  纳拉侬说,出席曼谷会议的欧洲官员尤其想了解亚洲金融危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经济崩盘的一些国家是如何在10年内设法努力使财政状况恢复到了健康水平。
  汇丰银行的纽曼先生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成立东盟共同市场更有必要。全球金融危机“增强了东盟内部密切合作的必要,因为全球贸易更不稳定了,你无法再依赖西方的消费者,因此东盟需要着眼于内部力量,集中力量建立东盟共同市场”。
  然而,纽曼说,如果东盟实现真正的一体化,那它将必须更加重视制度建设。他说:“东盟是靠共识和非正式规定来运作的,但人们担心的是这种做法不会使你走得更远。随着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你需要正式的规则和程序。不同的规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问题都无法在东盟财长会议上随意讨论一下就解决得了。你需要官僚机构和专家。”
 
产业合作 更多>  

Copyright © 1992 - 2021 Rcep.ac.cn,Rcep.ac.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