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与东盟发布携手发展的重大合作共识

添加时间:2019-11-14 14:12:03 来源:环球时报2019年11月4日
       环球时报11月4日刊发:11月3日,中国—东盟发布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 《联合声明》。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双方携手发展的重大合作共识,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具引领作用,在“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中具示范作用。
  该《联合声明》是11月3日在曼谷召开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布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东盟轮值主席国泰国总理巴育、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印尼总统佐科、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越南总理阮春福、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老挝总理通伦、柬埔寨首相洪森与会。李克强与巴育共同主持会议。
  中国—东盟:结合关切实施合作
  许宁宁表示,自2003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合作呈现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发展势头。近些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整体及其各国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对接有利于结合中国—东盟的关切实施合作,结合关切的合作则合作易实施、易获得成效。
  许宁宁谈到,目前,中国正在推动建成高质量发展和更高层次的开放新格局,正在与各有关国家(地区)共建“一带一路”;东盟正在着力实施“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两者有机结合,是重大关切的结合,是优势互补的结合,彰显了双方合作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日益巩固和不断发展,证明了中国—东盟之外那些不愿意看到并竭力阻扰中国与东盟邻里友好关系的政治利益集团的言行是徒劳的。
  许宁宁介绍道,《联合声明》着重明确了双方十一大方面的合作,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合作,贸易和投资合作,反对世界上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的合作,共同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机遇的合作,加强人文交流、改善民生的合作,加强次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促进合作等。
  双方《联合声明》推动《愿景》实现
  许宁宁谈到,多边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在多边合作中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扩大作用。2018年11月在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布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明确了双方合作的目标、方向、重点举措,对中国-东盟关系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联合声明》的发布,正是实现《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重大助推器。
  许宁宁表示,有因则有果,因强则果大。近一年来,《愿景》推动了中国和东盟及其成员国共同增进合作、创新合作、务实合作、互利合作,各领域合作新亮点纷呈。就经济合作而言,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是其中一大新亮点。双方更大开放市场的举措,推动了双方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促进着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增长,并以双方增进合作来应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带来的挑战。
  今年1月份以来,东盟上升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1-9月份,中国与东盟贸易达45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9%;在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东盟、美国)中,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速最快;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越来越多。双方经济合作的紧密带来了更多共同经济利益的融合。
  中国—东盟:积极对接,强化引擎
  许宁宁谈到,当前,双方进一步落实《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重要任务是积极对接,强化引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合作,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合作的入手点、着力点,有利于双方合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实现互利共赢。
  许宁宁谈到,《联合声明》体现了强化双方合作引擎的作用。强化双方合作的引擎,关系到双方合作的动力和活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强调,坚定反对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重申国际贸易与投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减少社会不平等、保障各国人民享有更美好生活的重要引擎。
  许宁宁表示,积极对接,不仅有中国—东盟多边层面、中国—东盟各国双边层面,有领域、产业层面,有中观、微观层面,也有民间组织层面,需要我们调动和发挥不同层面的积极作用,从而构筑各方参与的活跃局面,当然构筑这一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为之。就国内而言,特别需要大力提高各有关方(包括企业)的对外交往、国际合作水平。
  他表示相信,“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联合声明》的落实,必将推动地区合作新发展,并惠及世界经济增长。
 
产业合作 更多>  

Copyright © 1992 - 2021 Rcep.ac.cn,Rcep.ac.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