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8年的谈判,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东盟十国等15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意味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RCEP签署后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车企应该全力出口还是继续守在家门口?
2021中国主流汽车论坛上,在JD.power中国区联合研究总经理王庆华的主持下,意大利投资促进部门驻华代表闻敏、德燃(浙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长三角国际经济贸易促进委员会秘书长赵昊放、西蒙顾和合伙人陆盛赟共同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机遇大于挑战
在闻敏看来,RCEP作为带动整个区域性市场经济流通的协议,它的签署有利于所有RCEP相关国家:“RCEP主要驱动于亚太市场的贸易关系,对全球市场也有影响。”
闻敏指出,很多多边贸易协议的签署其实就是一种市场导向。在汽车行业领域,新能源汽车是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趋势。目前,中国汽车存量市场约2.8亿辆,欧洲总体存量也约为2.8亿辆,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占比是欧洲市场的3倍。
另外,欧盟提出2025年整体汽车市场要达到零排放的指标,在全球市场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但欧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供应链没有中国市场完整,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很多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都是欧洲市场的潜在客户,这对我国汽车行业来说是最大的机遇。
章桐认为,RCEP签署给汽车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从整体看,利远大于弊。RCEP的签署首先会对欧洲、北美企业造成影响,其次是中国,再则是日本和韩国。
从电动汽车领域来看,中国车企向来立足于国内市场,需要有对外发展的空间,RCEP为其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电池、电机等相关零部件企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但在智能化领域,虽然我国在5G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较大,但由于网络具有地域局限性的特点,能否在其他国家成功落地还很难说。
在赵昊放看来,RCEP对汽车行业的影响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RCEP的签署拓展了国内汽车出口的市场空间以及海外投资范围,有利于优势技术的进一步释放,同时也会对国内汽车的产能结构调整以及市场营销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海外汽车借机进军中国市场,会对已有的中国汽车品牌造成冲击。
具体来看:对零部件产业而言,采购成本的下降有利于促进亚洲零部件产业链的聚集,同时国内零部件的出口贸易也会有较大的增长;对整车制造商而言,得益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成本的下降,汽车厂商的利润会提升,这给我国车企进入东盟市场提供了较大机遇。
陆盛贇则认为,诸多领域中,新能源汽车受RCEP影响最大。原因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无论是技术还是价格上都有优势,RCEP的签署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销量。
其次是零部件领域——近五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供应商出现在世界百强供应商名单里,RCEP的签署对它们来说也是一大机会。
王庆华也输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近十年来,亚洲是全球最大的区域汽车市场,而中国在其中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相比日、韩、东盟等,中国汽车市场受RCEP正面影响最大。
出口还是留守?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全球化已成定局,但RCEP却是一个相对区域化的贸易合作关系。在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博弈中,中国车企应该全力出口还是继续守在家门口?
作为战略投资机构的创始合伙人,闻敏曾操办过不少协助国内一级供应商进入欧洲市场的项目。在此过程中,她发现欧洲不愿意采用原产于中国的产品。但如今,在RCEP背景下,她认为,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只要产品达到质量标准,在欧洲市场就会有很大机会。
章桐认为,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且是一个很好的循环市场,在智能化、网联化等方面具备非常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坚实的基础,RCEP的签署将促进其进一步成熟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汽车品牌应该抓住机会,加大出口力度,将整车、零部件推到东盟十国中去。
在赵昊放看来,中国车企应同等重视国内、国际市场:“从目前来看,中国车企销量主要来源于国内,海外市场销量非常有限。RCEP的成员国都是非常具有市场成长性的国家,这对中国车企扩展市场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对于具备百万年销量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巨头而言,要想在销量上迈入一个新台阶,就必须重视RCEP成员国市场,将车卖到国外去。”
对此,赵昊建议,我国车企可以充分利用东盟的劳动力优势成本以及就地生产原则,来降低汽车产业链的生产成本,以提高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陆盛贇也认为,虽说像奇瑞、吉利这样的自主生力军每年都有出口,但体量上远不及在本土市场的销量,RCEP的签署将给它们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带来机会。借势RCEP,车企及供应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高赋能的产业放在本土,把中低端制造放在东南亚国家”。
“在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打胜仗,对中国汽车品牌而言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RCEP的签署只是过渡。”陆盛贇建议,中国车企应积极走出去,在出海之前应做好人才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充足储备。
王庆华则强调,经过前些年的拼杀,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十足的成长:“我坚信,RCEP签署后,不管是出口还是留守,中国汽车企业只要能借此机会把自身能力提起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